王贺军大使在莫《消息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中国摆脱贫困的经验》
2021/03/16

       3月15日,王贺军大使在莫桑比克《消息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中国摆脱贫困的经验》,全文如下:

  前不久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庄严宣告,“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,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”。

 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,中国人民饱受贫困之苦。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,中央人民政府下大力气,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脚印走上了脱贫之路,并不断取得成果。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43年来,7.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,仅2012年以来平均每年就有1000多万人脱贫。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救治,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救助,2400多万残疾人拿到补贴。脱贫人口全部实现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即不愁吃、不愁穿,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、住房安全有保障。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,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,新增铁路里程3.5万公里,供电可靠率达99%,通网络比例达98%,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,960多万人搬入了新家园。

 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,消除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和难事。同中国政府一样,莫桑比克政府亦将消除贫困、改善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优先事项。作为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携手同行的好伙伴,我们愿与莫桑比克的朋友们分享一些摆脱贫困的经验。

  摆脱贫困需要坚强的政治领导。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最重要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,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,统筹谋划。我们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,不搞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签署责任书、立下军令状,誓将啃下脱贫攻坚“硬骨头”。25.5万个驻村工作队、300多万名驻村干部扎根扶贫一线,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共同奋斗,并接受严格的考核评估,确保干部办实事,工作取实效。

  摆脱贫困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广泛共识。脱贫是全社会的事,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,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。在中国,政府部门、国有企业和人民军队都积极参与定点扶贫,发达省份带动欠发达省份,私营企业、社会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各方资源汇聚,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、共同行动。此外,我们还不断完善社会动员机制,为全民搭建参与扶贫工作平台,以此激发人们携手追求共同富裕的正能量。

  摆脱贫困需要激发贫困地区和当地民众自身的内生动力。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,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。中国始终坚持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,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。我们不搞简单发钱发物,而是提倡多劳多得。我们下大力气抓教育,培养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,同时紧紧依靠发展这一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,统筹推进科技、文化、健康、消费、生态等各个产业,为群众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,成功实现了从“输血”扶贫到“造血”脱贫的转变,推动当地扶贫产业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
  摆脱贫困需要广泛动员多种渠道的资金投入。8年来,中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累计投入1.6万亿元专项扶贫资金,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。金融领域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7100多亿元,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.2万亿元。东部发达省份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1005亿多元,东部企业累计投资1万多亿元。

  摆脱贫困需要弘扬社会成员团结互助的精神。中华民族素有守望相助、同衷共济的优良传统。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,不仅广大脱贫一线工作者夜以继日、迎难而上,社会各界普通民众也在以实际行动扶贫济困,为迈向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  摆脱贫困是人类的共同愿望,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。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》明确将“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”列为首要发展目标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中国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%,提前10年实现相关减贫目标。与此同时,中国设立中国-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,深化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。根据世界银行报告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预计将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,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。

  中国和莫桑比克同为发展中国家,我们都坚定追求摆脱贫困、振兴乡村、加快发展的目标,都怀有国家繁荣稳定、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。作为好朋友、好兄弟,中方愿继续同莫方一道,加强扶贫经验交流,在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下扎实推进合作项目,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增添福祉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莫桑比克共和国大使馆 版权所有